?
癌癥!
這兩個字真的不想多看一眼。
但是你知道么?很多研究表明,目前,癌癥正在呈現(xiàn)年輕化的趨勢,甚至一些可愛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被“癌癥”擊倒。
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資料顯示,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第二大死因。
人民網(wǎng)調查顯示,近年來,中國兒童腫瘤的發(fā)病率,正以每五年5%的速度上升。
雖然說,導致癌癥的原因多種多樣,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,很多癌癥的發(fā)生,有家族性的特點,這可能和家庭的喂養(yǎng)不當或者養(yǎng)育環(huán)境不良有很大關系。
下面這些是國際公認的5類致癌物!希望我們的孩子接觸得越少越好。
煙草是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癌癥研究機構(IRAC)官方蓋章的 I 類致癌物!名副其實的「兒童殺手」!
孩子正在發(fā)育中,在同等濃度的二手煙下,他們受到的傷害遠遠大于成人。
孩子的支氣管比較平直,二手煙中的有害物質能「長驅直入」地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泡,逐漸積累起來。
這會導致孩子更容易發(fā)生感冒、咳嗽、支氣管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,加上孩子肺部發(fā)育不完善,有害物質也會讓孩子的肺功能下降。成年之后,患上肺癌的幾率大大增加。
二手煙霧中的物質會刺激耳朵里的粘膜,從而導致中耳積液或者中耳炎,讓孩子非常痛苦。
更嚴重的情況是,二手煙會導致聽力損傷,聽力下降,甚至永久性耳聾。
看到這里也許會有人說:那我不當著孩子面抽煙,在外面吸完再進屋,或者通風散氣不就沒了?
有實驗證明,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殘留在吸煙的地方,可以長達 6 個月!
這些物質也會落在吸煙者的手指、頭發(fā)、衣服、皮膚上,附著在家里的沙發(fā)上、地上、家具上、窗簾上,甚至墻壁上。
當孩子的手觸碰到這些物品,然后毫無防備地伸進嘴巴里時,無聲無息的傷害就上演了。
這些有害物質會持續(xù)地鉆進孩子的呼吸道、耳朵甚至皮膚,增加孩子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中耳炎、癌癥的風險。
前不久,一項最新的三手煙科學研究證明了:三手煙中的有害物質,會誘導細胞 DNA 雙鏈斷裂,使細胞增殖形成腫瘤。
2019 年 WHO 發(fā)布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:在全球,有近 17 萬兒童在他們 5 歲生日以前,因二手煙引發(fā)的下呼吸道感染死亡。
根據(jù) WHO 的定義,加工肉類指代經(jīng)過腌制,熏烤,或其他增加風味,和儲藏時間手段處理的肉類。常見的加工肉類有:熱狗,火腿,香腸,午餐肉,培根,咸肉,熏肉、肉罐頭……
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IARC)將加工后的肉歸類為致癌物,也就是會導致癌癥的物質。
該結論由10個國家的22位專家審閱了800多項研究匯總得出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每天吃50克加工肉會使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8%。50克大約相當于4條培根或1條熱狗。
國際知名醫(yī)學學術期刊《柳葉刀》官網(wǎng)曾發(fā)布消息稱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食用加工肉還與患胃癌正相關。也就是說,吃加工肉越多,患胃癌的可能性越大。
而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孩子喜歡吃的,當然也不是說一點都不能吃,但是畢竟很多研究都說明加工肉類和癌癥存在一定關系,那么還是要多注意,偶爾吃一點,解解饞就行了,別把這些當做家常便飯,經(jīng)常作為孩子的食物,那可能真的會害了孩子。
夫妻倆被確診肝癌,而原因就是倆人開了個水果店,有時候水果爛了也舍不得扔,倆人就吃掉了,醫(yī)生分析,就是這個習慣成為了倆人得癌的導火索。
說到“黃曲霉素”,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,但很多人都接觸過它。
比如我們有時候吃堅果、瓜子時,吃著吃著,吃到了一顆會有一種“哈喇”味,這種“哈喇”的堅果就可能含有黃曲霉素。
早在1993年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癌癥研究機構就把黃曲霉素劃定為1類致癌物了。
它除了誘發(fā)肝癌以外,也可誘發(fā)胃癌、腎癌、淚腺癌、直腸癌、乳腺癌、卵巢和小腸等部位的腫瘤,以及胎兒畸形。
北京衛(wèi)視的《我是大醫(yī)生》節(jié)目中,報道了一則“一家四口全得癌”的新聞:
家住北京的王女士被檢測出患有癌癥。更可怕的是,她的爸爸、哥哥等親屬,都是因為癌癥去世的。
節(jié)目中各大醫(yī)學專家經(jīng)過一番論證,共同得出一個結論:發(fā)現(xiàn)王女士家的致癌因素——黃曲霉素。
原來,王女士一家長期使用竹質筷子、木質砧板,而這些東西長期清洗不干凈,滋生了致癌毒素“黃曲霉素”!
家里的物品做好清潔、晾曬:無論是筷子還是砧板,定期進行徹底清洗;用完之后清洗干凈,擦干,放在通風干燥處。
發(fā)霉長毛的東西,千萬別吃:我們年輕人可能會很少有人吃,但家里的老人節(jié)省慣了,有時候壞了就把壞的地方去掉接著吃,一定要告訴他們,萬萬不可。
各種食材泡發(fā)的時間一定不能過長:在泡發(fā)銀耳、蘑菇、腐竹、豆皮時,時間過長,都容易滋生毒素。所以無論泡發(fā)什么,時間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,另外要勤換水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表面黏膩或者有異味,及時扔掉。
從小到大,我們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趁熱吃,別吃涼了。
但是這種越吃越熱、不怕燙的飲食習慣,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了巨大的傷害:
經(jīng)常食用超過 65℃ 的食物容易誘發(fā)食管癌,食管粘膜在高溫下反復損傷,長期反復的刺激食管粘膜易引起癌變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(fā)地區(qū)之一,食管癌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中約占22.4%。
但是要知道孩子的口腔比我們敏感得多,有時候我們覺得不熱的東西,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燙了。
還有就是能吃“熱”和能吃辣一樣,都是在身邊人的逐漸引導、自己的慢慢“鍛煉”中培養(yǎng)出來的。
可能在寶寶根本沒有意識的情況下,今天能接受“一點熱”,明天就能接受“再熱一點”。你再多勸上幾句“趁熱吃!”習慣就這樣慢慢養(yǎng)成了。
所以,從小培養(yǎng)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真的很重要,不要讓孩子從小趁熱吃了,要讓孩子習慣吃溫涼的食物才是對他的健康最有益的。
2.不要用大人的嘴給寶寶試溫度,也不要給寶寶吹涼食物:這樣做如果大人有幽門螺桿菌等,都容易傳染給寶寶,最好的辦法是把食物點到你的手腕內側上,如果在剛接觸的一瞬間不覺得燙,這個溫度就是適合給寶寶吃的。
亞硝酸鹽是一類無機化合物的總稱,為亞硝酸生成的鹽,在蔬菜、肉類中天然存在。同時作為合法的食品添加劑,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,常見于肉類、魚類和奶酪產(chǎn)品。
雖然過量食用亞硝酸鹽具有毒性,但它本身并不致癌。之所以說亞硝酸鹽容易致癌,是因為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,會和胃內的蛋白分解物結合形成亞硝胺,亞硝胺才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,會使人增加患胃癌和腸癌等癌癥的風險。
蔬菜在腌制過程中會產(chǎn)生亞硝酸鹽,但其含量并非恒定不變,會有一個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。腌制后,半個月左右達到峰值,此后遞減。
建議吃泡菜、酸菜等腌菜時,要么在剛剛腌制后幾小時內吃完,要么就等到20~30天后再吃,相對更安全。
腌菜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,所以長期大量食用就可能引發(fā)癌癥。僅腌制幾天的“暴腌菜”,亞硝酸鹽含量非常高,應盡量不吃
剩菜特別是綠葉菜如果存放時間超過12小時,亞硝酸鹽的含量就會上升。
涼拌的蔬菜并沒有經(jīng)過高溫烹飪和消毒,更容易產(chǎn)生大量的細菌,經(jīng)過一夜的放置之后,涼拌菜中的亞硝酸鹽成分也會迅速增加,特別是莖類蔬菜更是如此,后看起來還是新鮮脆嫩,但其實其中的亞硝酸鹽已經(jīng)非常多了。
蝦皮、魷魚絲、小魚干等海鮮干貨,如果儲存不當,會產(chǎn)生蛋白質分解產(chǎn)物,導致亞硝胺類物質增多,加大致癌風險。
尤其是不新鮮有刺激氣味的產(chǎn)品,亞硝酸鹽含量往往較高,建議扔掉。
|